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20:21:05  浏览:915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

农业部


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
农农发[1996]6号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农业部发布)

第一条 为加强食用菌菌种(以下简称菌种)管理,确保菌种质量,有计划、安全健康地发展食用菌生产,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菌种包括双孢蘑菇、香菇、侧耳、猴头菌、金针菇、草菇、黑木耳、银耳等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的菌丝体(包括孢子)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
第三条 菌种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菌种场分为一级菌种场、二级菌种场、三级菌种场。
第四条 农业部主管全国菌种工作。各级农业(含食用菌,下同)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菌种管理工作。
第五条 生产、经销各类各级菌种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六条 生产菌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与所生产的菌种级别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其中一级菌种场主要技术人员须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掌握菌种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五年以上的二级种生产或菌种选育的实践经验;二级、三级菌种场主要技术人员须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掌握菌种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三年以上的实践经验。
(二)有与菌种生产要求相适应的消毒灭菌和接种设备、菌种培养室、栽培房(场)等。其中一级菌种场还必须有分离培养、提纯复壮、保藏及质量检测等仪器设备。
(三)菌种场周围五十米以内无畜舍、垃圾、污水和其他污染源。
(四)有一年以上的菌种试生产成功的经验。
(五)菌种生产需要的其他办场条件。
第七条 凡从事菌种生产的单位或个人,应向其所在地的县级及其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菌种生产许可证》。
申请建立一级菌种场的,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报农业部备案;申请建立二级菌种场的,由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申请建立三级菌种场的,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报地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凡符合开办条件的,由审批单位核准后,发给有效期为三年的《菌种生产许可证》。
第八条 《菌种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或调整菌种级别,以及停产一年以上的菌种场,须重新办理审批领证手续。
第九条 菌种生产单位或个人可以生产《菌种生产许可证》规定级别及其以下的各级菌种。
第十条 各级菌种由菌种生产单位直接经销为主,非菌种生产单位或个人可以经销、代销部分菌种。
第十一条 经销菌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主要经销人员应具有菌种保藏、质量鉴别的基本知识。
(二)具有与菌种经销相适应的场地、设备及仓库。
第十二条 凡从事菌种经销的单位或个人,应向其所在地的县级及其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菌种经销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菌种经销许可证》有效期满或停业一年以上的,须重新办理审批领证手续。
第十三条 新育成或引进的品种(包括菌株,下同),须经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持的区域试验(包括菌菇生产和加工),并经同级农作物品种审定专业组织审(认)定后,方能用于生产。经品种审定专业组织审定后的品种名称及编号,各地应统一使用,不得任意更改。
第十四条 经审(认)定的新品种,其选育(或引进)单位或个人具有该品种的繁育、保藏、转让等权利。
第十五条 从外省引进或购买本省已审(认)定的品种,来自选育单位的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来自非选育单位的须经出菇(耳)试验,并报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从国外引入或向国外提供品种资源,须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登记,报农业部批准。引入的菌种由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条件的单位试种、保藏和繁殖。
第十七条 商品菌种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颁标准),或地方标准。
第十八条 菌种质量由菌种生产单位负责检验,并对所售菌种出具合格证,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菌种在有效期限内的质量问题由菌种单位负责,超过有效期的质量问题由经销单位负责。
第十九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菌种质量加强管理,对生产、经营的菌种应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处理。
第二十条 农业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食用菌或菌种质量监督检测机构负责菌种质量的检测、检验。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销售菌种的单位或个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违章单位或个人负责赔偿。触犯刑律的,提请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1996年7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制度的通知

劳动部办公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制度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加强劳动保障部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现就建立劳动保障系统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制度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开展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工作,指定熟悉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人员负责数据采集、汇总、上报等日常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配备计算机等必备的设备。
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严格执行统计法和劳动保障统计制度,坚持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确保填报数字和相关内容准确无误。
三、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实行半年报、年报制度。每年报两次,年中报上半年,次年初报全年数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向部报送时间是,半年报在7月20日前,年报在次年1月20日前。报送方式暂时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等方式,并逐步创造条件按照我部统一制发的主结构软件汇总报表,建立相应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统计数据库,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送。

附件:劳动保障部门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表及说明
一、报表目录
--------------------------------------------------------------------------------------------------
表 号 | 表 名 | 报告期 | 填报单位 | 统计范围 | 报送时间 | 送交单位
------------------|----------|----------|------------|------------|------------|------------
| | |各省、自 |本省(自治 | |
劳动统法 |劳动保障部|半 年 |治区、直 |区、直辖市)| |
〔1999〕1号 |门行政复议|报 年 |辖市劳动 |范围内整个 |每年7月 |
|案件统计表|报 |(劳动和 |劳动和社会 |20日前和 |劳动和社
| | |社会保 |保障系统 |次年1月 |会保障部
| | |障)厅(局)| |20日前 |法制司
------------------|----------|----------|------------|------------|------------|------------
劳动统法 |劳动保障部| | | | |
〔1999〕2号 |门行政应诉|同 上 | 同 上 | 同 上 | 同 上 | 同 上
|案件统计表| | | | |
--------------------------------------------------------------------------------------------------
二、填报说明
(一)劳动保障部门行政复议案件统计表
1.总数:是指在整个报告期内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处理的全部行政复议案件。
2.上期未结案数:是指本报告期之前接到申请且尚未作出最终处理结果的案件数。
3.本期接到行政复议申请总数,是指本报告期内接到的各类行政复议申请总和。
4.按被申请人分组:是指以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主体为标准划分的案件类别。
5.按审理结果分组:是指以已经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为标准划分案件类别。
6.涉及规范性文件: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六条和二十七条规定,申请人提出或复议机关认为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处理的案件总数和处理结果。
7.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等。
8.有关证照处理决定:包括对有关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的变更、中止、撤销等决定以及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劳动保障部门没有依法办理。
9.有关审批审核决定:包括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登记有关事项,劳动保障部门处理错误或者没有依法办理。
10.违法要求履行义务违法收费等:是指认为劳动保障部门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
11.审核待遇标准或发放待遇:包括审核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待遇标准和发放各项待遇。
12.未结:是指本报告期结束时,仍未作出最终处理结果的行政复议案件数。
13.栏目关系:
甲栏:(1)=(2)+(3)+(4)
宾栏:(1)=(2)+(3);(3)=(4)+(5)=(11)+(12)=(13)+(14)+(15)=(16)+(17)+(18)+(19)+(20)+(21)+(22);(5)=(6)+(7)+(8)+(9)+(10);(13)=(23)+(24)+(25)+(26)+(27)+(28);(29)=(30)+(31)
(二)劳动保障部门行政应诉案件统计表
1.总数:是指报告期内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诉案件总数。
2.上期未结案数:是指本报告期以前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且尚未审结的行政应诉案件数。
3.本期行政应诉案件总数:是指本报告期内发生的各类行政应诉案件总数。
4.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等。
5.有关证照处理决定:包括有关证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等决定以及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劳动保障部门没有依法办理。
6.有关审批审核决定:包括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登记有关事项,劳动保障部门处理错误或没有依法办理。
7.违法要求履行义务违法收费等:是指认为劳动保障部门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
8.审核待遇标准或发放待遇:包括审核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待遇标准和发放各项待遇。
9.未结:是指本报告期结束时,人民法院仍未作出最终审理结果的案件数。
10.栏目关系:
甲栏:(1)=(2)+(3)+(4)+(5)+(7)
宾栏:(1)=(2)+(3);(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三、报表样式
劳动保障部门行政复议案件统计表 表号:劳社统法〔1999〕1号
制表机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号:劳社厅发〔1999〕32号
填报单位: 年 半年 单位:件
------------------------------------------------------------------------------------------------------------------------
| 总 数 |按 被| | |
| ------------------------------------|申 请|按受理情 | |
| |上| 本期接到行政复议申请总数|人 分| | 按申请事由分组 |
| |期| ----------------------------|组 |况分组 | |
| |未| |劳| 社会保险 | | | |
| |结| |动|合--------------------|------|----------|--------------------------|
| |案| | |计|养|医|失|工|生|劳|社|受|不|告|行|有|有|违|办|审|其|
| |数| | | |老|疗|业|伤|育|动|会|理|受|知|政|关|关|法|理|核|他|
| | | | | |保|保|保|保|保|保|保| |理|到|处|证|审|要|工|待| |
| | | | | |险|险|险|险|险|障|险| | |其|罚|照|批|求|伤|遇| |
| | | | | | | | | | |行|经| | |他| |处|审|履|认|标| |
| | | | | | | | | | |政|办| | |机| |理|核|行|定|准| |
| | | | | | | | | | |部|机| | |关| |决|决|义| |或| |
| | | | | | | | | | |门|构| | |申| |定|定|务| |发| |
| | | | | | | | | | | | | | |请| | | |违| |放| |
| | | | | | | | | | | | | | |或| | | |法| |待| |
| | | | | | | | | | | | | | |其| | | |收| |遇| |
| | | | | | | | | | | | | | |他| | | |费|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 | | |
------------------------------|--|--|--|--|--|--|--|--|--|--|--|--|--|--|--|--|--|--|--|--|--|--|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甲 栏 |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省行政复议案件总数|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区(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填表人签章: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
|
|涉及规范
按申请结果分组 |
|性文件
|
----------------------|----------
中|维|变|撤|确|未|件|认|撤
途|持|更|销|认|结|数|定|销
撤| | | |违| | |规|规
回| | | |法| | |范|范
| | | |或| | |性|性
| | | |限| | |文|文
| | | |期| | |件|件
| | | |履| | |有|
| | | |行| | |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24|25|26|27|28|29|30|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劳动保障部门行政应诉案件统计表 表号:劳社统法〔1999〕2号
制表机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号:劳社厅发〔1999〕32号
填报单位: 年 半年 单位:件
----------------------------------------------------------------------------------------------------------------------
| 总 数 |按是否| |
| ----------------|经复议| 按诉讼事由分组 | 按审理结果分组
| |上|本期行政应|分 组| |
| |期|诉案件总数| | |
| |未| --------|------|----------------------------|----------------------
| |结| |劳|社|未|经|行|有|有|违法|办|审|其|中|维|变|撤|限|未
| |案| |动|会|经|行|政|关|关|要求|理|核|他|途|持|更|销|期|结
| |数| | |保|行|政|处|证|审|履行|工|待| |撤| | | |履|
| | | | |险|政|复|罚|照|批|义务|伤|遇| |诉| | | |行|
| | | | | |复|议| |处|审|违法|认|标| | | | | | |
| | | | | |议|后| |理|核|收费|定|准| | | | | | |
| | | | | |直|再| |决|决|等 | |或| | | | | | |
| | | | | |接|起| |定|定| | |发| | | | | | |
| | | | | |起|诉| | | | | |放| | | | | | |
| | | | | |诉| | | | | | |待| | | | | | |
| | | | | | | | | | | | |遇| | | | | | |
------------------------------------|--|--|--|--|--|--|--|--|--|--|----|--|--|--|--|--|--|--|--|--
甲 栏 |序 号|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13|14|15|16|17|18|19|20
----------------------------|------|--|--|--|--|--|--|--|--|--|--|----|--|--|--|--|--|--|--|--|--
全省行政应诉案件总数| 1 | | | | | | | | | | | | | | | | | | | |
----------------------------|------|--|--|--|--|--|--|--|--|--|--|----|--|--|--|--|--|--|--|--|--
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2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3 | | | | | | | | | | | | | | | | | | | |
----------------------------|------|--|--|--|--|--|--|--|--|--|--|----|--|--|--|--|--|--|--|--|--
区(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4 | | | | | | | | | | | | | | | | | | | |
----------------------------|------|--|--|--|--|--|--|--|--|--|--|----|--|--|--|--|--|--|--|--|--
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5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6 | | | | | | | | | | | | | | | | | | | |
----------------------------|------|--|--|--|--|--|--|--|--|--|--|----|--|--|--|--|--|--|--|--|--
区(县)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7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填表人签章: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市平价房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上海市物价局


上海市平价房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上海市物价局



第一条 (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本市平价房价格的管理,建立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开发、供应运作机制,促进住房制度改革,根据国家计委国计价(1994)1714号《城市房产交易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价格管理条例》、市人民政府(97)42令《上海市房地产转让办法》,制订本暂
行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本市平价房的住宅价格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平价房,是指按建设部、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财政部建房(1994)761号《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由政府有关部门指定的开发单位,按市住宅发展局编制、市计划委员会批准的投资计划建造的住宅。
按沪府发(1995)42号《上海市安居工程实施方案》建造的安居房,属于平价房的一种形式,价格管理按本办法执行。
上海市外资内销平价住宅开发收购、出售的价格管理,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主管部门)
上海市物价局(以下简称市物价局)是本市平价房价格的主管部门,上海市住宅发展局(以下简称市住宅局)是本市平价房开发建设、认定、配售的主管部门。市物价局会同市住宅局审核批准新建的平价房价格。市住宅局受理全市各系统单位平价房价格的申报,重点审核住宅建设成本
,市物价局重点审核住宅建设收费标准的执行情况,并批准平价房价格。
各区、县物价部门和住宅建设管理部门协同、配合实施本办法,负责本区、县的平价房价格管理、监督。
第四条 (平价房价格的构成)
按国家有关规定,平价房建设不以赢利为目的、按成本价配售给符合规定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平价房价格由下列项目构成:
(一)征地及拆迁补偿安置费;
(二)勘察设计及前期工程费;
(三)住宅建筑及设备安装工程费;
(四)小区基础设施和非经营性公建配套费;
(五)管理费;
(六)贷款利息。
第五条 (成本调整因素)
平价房的价格构成中应扣除按有关规定由市、区政府承担的市政建设、公建配套费用以及其它可以减免的税费。
平价房的管理费按第四条的(一)至(四)项费用之和为基数乘以3%,贷款利息再加上配售费用(包括修缮基金)。
第六条 (修缮基金)
修缮基金的筹集应按当年房改年度出售公有住宅成本价,开发单位缴纳3%(多层)或4%(高层),购房人缴纳2%(多层)或3%(高层)。
第七条 (收费登记卡)
对平价房实行《建设项目收费登记卡》制度。所有行政事业性单位及配套单位凡向该平价房项目的收费,均应在《建设项目收费登记卡》上由收费人作如实记载。拒绝记载的,开发单位应当拒缴。
第八条 (预配售的订价)
平价房预配售价格按该项目的施工图预算,并适当低于同地段同等级的商品房价格水平的原则确定。具体由平价房开发单位向市住宅局提出预配售书面申请。书面申请内容应包含预配售价格确定的相关资料。如市住宅局批准同意该项目的预配售价格,应同时抄告市物价局。
项目竣工以后批准价格若低于预配售价的,开发单位应将多收的差额款退还配售对象;若高于预配售价的,其差额部分由开发单位承担。预配售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九条 (平价房价格的审核)
开发单位应在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的十天内,填写《上海市平价房价格申报审核表》,并附上《建设项目收费登记卡》及有关财务资料,包括提供经市有关部门认可有审价资格的单位的审价资料,向市住宅局申报价格。
市住宅局、市物价局应在受理申报后十天内提出审核意见。
第十一条 (配售价格行为规范)
开发单位应按经市物价局会同市住宅局批准的平价房价格实施配售。自批准日起至一年内,开发单位可每隔两个月自行调整一次基价,每次调幅不超过2%。超过一年仍未售完的重新申报核定。
平价房的配售价格行为规范以及层次、朝向的增减系数按沪房改办发(1994)第34号文、沪价房(1996)第244号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法律责任)
违反本暂行办法的,由物价检查机构依据《上海市价格管理条例》予以处罚。
第十二条 (施行日期)
本暂行办法自一九九七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1997年9月1日